7位作家、学者、艺术家,3位资深编辑,10位“超级”讲书人在容纳700多人的上海图书馆东馆阅剧场“玩”起来。近日,上海文艺出版社与上海图书馆联合举办第二场“文艺书邀”——“上海文艺2023夏季新书发布”,在春季发布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不仅有编辑发声,还有作者现身。读者不仅能听到“编辑眼中的作品”,还能从作者的讲述中触摸书的灵魂。
上海文艺出版社当代文学出版中心负责人张诗扬率先登场,她推荐的三本好书“互有关联”,分别是《收获长篇小说2023夏卷》、《收获》主编程永新的长篇小说代表作《穿旗袍的姨妈》和由《收获》等一流文学杂志编辑为00后新生代作者“一对一改稿”的作品集《南方蝶道》。
(资料图)
第七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得主、青年作家三三介绍自己的新书《晚春》缘起于“舅舅在52岁时突然心肌梗死过世”,令她突然明白死亡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晚春》是一个写作者的命运观经过冲击之后重新生成的产物。“这本书也是献给我舅舅的,因此腰封上会有‘献给一切消逝但仍然有所照亮的’字句。”三三不仅介绍了与新书创作相关的故事,也介绍了新书的设计理念,“这部小说集是以城市的概念搭建的,收录的每篇小说都和一个城市相关,比如《晚春》发生在杭州,《即兴戏剧》发生在北京,《巴黎来客》是一个与巴黎相关的故事,因此小说集的目录做成了地图册的样子。”这本书的另一个设计概念在于“简化”,三三说,时下很多书都会做成双封面,套上腰封,再做各种设计,非常繁复,她希望把书做回最初的样子,只用一个封面,没有勒口,不用推荐语。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楼巍分享了自己从新闻专业转行学哲学的过程,“之前我的文章都是在做哲学研究,从来没想过要写一本让大众理解的书。尽管很难,但我想应该做这样一件事,写一本让大众、让学术界之外的人能够理解的书,用一种比较清晰、明确、简单的语言把哲学介绍清楚。”《维特根斯坦十讲》的定位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读者理解的难度,将维特根斯坦主要的哲学思想和框架性观点介绍清楚,“我花了很多力气,某种意义上说这可能是我写得最真诚的一本书。也希望这本书可以充当攀登原著的梯子,帮助读者思考原著所研究的哲学问题。”
“我为什么喜欢上阅读?有两个原因:第一,阅读很友好,一个人一本书就可以消磨一个下午,而且没有竞赛性质;第二点,阅读很自由,无论到图书馆还是书店,你总是能在相对有限的书里挑到一本自己喜欢的,更关键的是读完以后没有人给你出一套考卷,问你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家王若虚从自己的阅读经历讲起,将话题引入长篇小说新作《狂热》,最初以为只有成年人才能出书的他惊奇地发现同龄人出书火了,“这部小说以2000年为故事的起点,每个人物都主动或被动地得到了‘命运的礼物’,有人求之不得,有人避之不及。十年后,这些人怎么样了?”
小说家唐隐推荐的是自己新近出版的现实主义心理悬疑小说《流金》,“小说中,逸园这栋百年老宅不单单是故事发生的场所,也是我心目中上海这座城市、我的故乡的象征。《流金》是一部悬疑小说,悬念会引导您向着真相的谜底一路狂奔。但我还是想真诚地建议大家,在阅读《流金》时,尽可能放慢阅读速度,细细体会字里行间独有的上海韵味,因为我在《流金》里想要带来的不仅是一个案件的真相,还有上海以及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中的人们的心灵的真相。”
唐隐、王若虚、三三的作品都出自上海文艺出版社原创文学中心,中心负责人江晔还为读者带来了两本特别的作品——一本“大书”、一本“小书”,前者是精装典藏版《北纬四十度》,是这部曾获中国好书、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的大历史散文集的新版,新增了学者张治手绘的“北纬四十度”地图和包括作者陈福民的再版后记在内的5万字新内容;小开本、封面色彩亮丽的《在小山和小山之间》上市一个月加印3次,豆瓣评分8.5分,这是一个关于母女两代人不同生活轨迹与心灵对话的故事,“小书”做出了大味道。“我想把这本书送给很多曾经是女孩的妈妈们。女孩们在被推进产房的那一刻还是女孩,出了产房就成了被依赖、被追随、被崇拜的妈妈。看到很多读者的评论说,看这本书看哭了。生活中,我们可能都需要一份谅解,有人用故事代替你说出了这份谅解,可能你也会因此收获感动。”江晔说,她希望为了出版过程中每一个明亮的时刻而努力,这本书的出版过程实践了她的初心。
第一届短篇小说双年奖得主、青年作家张玲玲介绍获奖之作《嫉妒》后的新小说集《夜莺与四季》,“它是一个空间之书,也是一个时间之书;是一个自我之书,也是一个他者之书;是一个真实之书,也是一个虚幻之书;是一个希望之书,也是失望之书。希望大家能在这些故事里和自己相遇。”
“上海相册”项目发起人之一许海峰与摄影评论家、策展人姜纬共同讲述《消逝与眷恋》背后的故事。压轴登台的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工作室总监肖海鸥笑称分享进入“餐后甜点”时间,她一口气带来12本夏季新书,包括作者楼巍登台推介过的《维特根斯坦十讲》及《21世纪的21位思想家》《森林如何思考》《石头的故事》《同窗:妈妈女儿共读书》《为人父母》《觅画记》《色彩艺术》《小地方》《山中》《最后的言者》。
“编辑工作的好处是你能通过工作来接近自己最喜欢的人,这是多么美好的经历。”肖海鸥的分享高频词是“美好”,比如《同窗:妈妈女儿共读书》,这是一本母女俩共同写作的书,记录了俩人读书的讨论,“这本书展示了人世间一种美好的关系,母女之间、人与书之间。女儿杨京京在这本书的序里写了一段话,‘《同窗》记录了我与妈妈从阅读中得到的感悟,我们俩有不同的眼睛,各有自己的观点;我们一直相互尊重,从不说服对方听从自己的想法。妈妈和我一起读了不少书,我喜欢站在她的窗户下,从她的角度看看她眼中所见。我知道,她也喜欢这样。’”肖海鸥感慨,在生命中如果可以找到同窗共读的人,可能实现了一个最美好的愿望。作者、编辑共同登台的这场“文艺书邀”,可能就是开启“同窗共读”的一个机会。
本文作者:施晨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