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堂当然是一单生意,但更是一单讲良心的生意。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这个生意才能越做越好
(相关资料图)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鼠头鸭脖”事件近日刚有了权威的调查结果,而“焦作师专食堂烤鱼现蛆虫”的问题又让人反胃。目前,焦作市山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经查,该情况属实,已责令“青春食代”档口停业整改,并立案查处。
不过,饶是如此,一再发生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事件,也极大损耗了社会公众的耐心。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恶心人的事件何时发生、发生在哪里?
目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已与江西中快解约。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江西中快的控股大股东——深圳中快餐饮集团(以下简称“中快餐饮”),是团餐行业的绝对头部企业。中快餐饮“全国范围内在营高校食堂项目700多个,年营收规模直逼海底捞”。一家企业参与如此多高校食堂项目,食品安全都有保障吗?
其实,企业规模大并不是坏事,因为规模效应,可以拿到更低的采购价格。2015年,中国教育后勤协会曾刊登了一篇《“中快餐饮”调研报告》,其中披露,中快餐饮原料采购价格低于全国任何地区高校餐饮“联采”价格;粮油价格约低2—3%,其它大宗原料价格约低3—4%,蔬菜价格约低10%,总体原料成本约低5%。
问题是,大块头也意味着大的责任与担当。高校食堂单体用餐人数动辄过万,一旦安全失守,不堪设想。企业理应把更大的注意力放在严把安全关上。
人们也注意到,从“鼠头鸭脖”开始发酵、反转、尘埃落地,当地开始举一反三,在全省技工院校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省内多地也启动校园食品安全大检查。但作为涉事企业,却似乎从容淡定,未置一词。即便从常情常理出发,是不是也应对旗下“700多个高校食堂项目”启动安全检查?亡羊补牢也好,未雨绸缪也罢,都是为了学生吃得更安全。
而与沉默的中快相比,当下在全国范围内,高校团餐已然是一个汇集了各种主体的庞然大物。据界面新闻报道,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团餐企业数量已超10万家,团餐受众群体约6.7亿人,接近中国当时一半的人口。艾媒咨询数据也显示,中国团餐市场规模在2023年将达2.25万亿元。
一个超过两万亿规模的市场,让很多人看到商机、看到利益,但也应正视,借助中国高校后勤的市场化改革,这个庞大的市场仅仅在20多年时间里,就呼隆隆膨胀起来了。据教育部披露,截至2023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72所,相信这些高校中鲜有食堂是没有外包的。
发展过快,监管无疑是一个大问题。通常情况下,高校会进行公开招标,中标的餐饮公司便可获得食堂的承包权。之后,餐饮公司会根据所需对外招商,将一些档口以租金或提点的模式租给餐饮商户。据某高校食堂档口商户介绍,他所在的地方只要有健康证就可以,而到医院几十块钱就能办。
那么,餐饮企业如何能够突出重围中标?恐怕这就更是一个未知问题了。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还称,团餐企业获取订单大多依靠资源驱动,这在整个行业内非常普遍。“说得好听是不太市场化,说得不好听就是桌面下的东西比较多。”而一旦掺杂了此类非市场化的因素,必然会形成固化利益。其结果可能是,一方面,对于学生投诉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虚以应付;另一方面则是难于断舍离,明知道企业有问题,也因利益绑定而难于更换。
其他诸如日常监管,即便学校愿意,也不过仍停留在明厨亮灶等等“看得见”的方面,至于整个供应链,比如食材从哪里买的、怎么进入食堂、过程中是否需要冷链等等,学校能监管的可能就不多了。
无论如何,食品安全问题频出,该管管高校团餐这个“巨兽”了。当下的高校团餐已是一个现实问题,市场基本成型,数千万大学生也需要解决吃饭问题,有关各方不能无动于衷。
目前,仍应主动回应质疑,防范解决现实中不断涌现的各种难题,及时缓解公众情绪。另外,既然一直在发展,那就在行进中不断规范高校食堂,夯实基础,强化监管,特别是要杜绝权力与市场的隐秘联系,彻查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利益输送,让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也像食堂一样,明厨亮灶,公开透明。
高校食堂当然是一单生意,但更是一单讲良心的生意。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这个生意才能越做越好。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龙之朱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