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请稍等一会儿……”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龙水路与二福路交处的下坝加油站,每天车水马龙,前来加油的人络绎不绝,每年能为下坝村集体经济创收380万元。
下坝加油站所辖贵阳市南明区小碧乡。与此时的热闹相比,7年前的小碧乡曾面临发展的困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16年,因为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小碧乡包括下坝村在内的16个村都进行了整村搬迁,没有产业支撑,集体征拆补偿款用不了几年,如何激活源头活水,真正带领村民富起来?
这些年,经济区党工委、小碧乡党委、下坝村村“两委”通过盘活资源、建设集体经济示范点、推动经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村开展“双报到”,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村民失地不失业、村集体失地能增收、资产折现能盘活”的新路子。
抓资产盘活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引领引动。经济区始终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书记抓、抓书记”,采取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下抓两级”逐村听汇报、教方法、理思路、定方向,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四块地”盘活利用及小碧乡村集体经济有关项目推进工作,支持各村因地制宜,盘活已征收暂未开发的闲置土地,用以发展村集体经济。
围绕村级集体资产、资金保值增值,经济区持续构建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发展模式。抓平台搭建,统筹15个征拆村各入股150万元到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空港劳务公司,由平台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各村按入股比例每年保底分红11余万元;抓资产保值,通过乡指导、村自主,15个征拆村共计出资2.16亿元购置门面、商铺2.155万平方米,切实将闲置资金转化为优质资产,大力发展租赁经济,截至目前,出租门面、商铺6278.26平方米,每年租金收入总计290万元;抓闲置利用,支持各村利用已征收暂未开发地块发展“短平快”项目,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2022年,小碧乡6个村盘活“四块地”,增加收入200余万元。
截至2022年,经济区9个村共盘活土地1120余亩,实现收入147万元,2023年已新增盘活土地50亩,成功与企业达成合作30亩。
抓试点示范
“想在前、干在前,示范引领走在前”,为充分发挥示范点引领作用,利用好示范点经验做法,经济区以全市探索推进村集体经济“1+1”发展方向为契机,将下坝村纳入试点,在区、乡两级指导下,结合下坝村实际采取“支部+合作社+企业”的组织方式,与企业各出资3800万合股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合股建设加油站。
2022年11月初,下坝村加油站正式投入运营,2023年5月后每月经营性收入31.7万元。按照协议,第一个五年下坝村将获得每年380万元固定收益,其后的三个五年收入逐步递增,每年的固定收益将分别达到418万元、423.7万元、425.6万元,后续20年每年还将有427.5万元以上固定收益。
下坝村集体经济“1+1”发展模式初见成效后,坚定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信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真正实现了从“一枝独秀”到“多点开花”。云关村充分利用经济区盘活“四块地”支持村集体经济区发展的政策,整理小区闲置工具房打包出租增收28万元,清理云关小学路边闲置地块增收1.2万元……今年两处闲置用房和过去6块因闲置成为“垃圾堆”的空地,都得到了盘活,通过“零敲碎打”,积小成大,村集体增收100万余元,富了村子有“里子”,美了环境有“面子”。
同时,在突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基础上,为支持村级参与经济区重大项目建设,小碧乡16个村共同入股3.4亿元,成功揭牌0401地块7.1万余平方米商住用地,已于2023年1月5日注册贵州双龙碧鑫置业有限公司,现正招引企业合作开发,通过项目带动、抱团合作,实现收益共享。
如今,在小碧乡的16个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能领取养老金,村民每年能分红,村集体经济从“一无所有”实现了“华丽蝶变”,昔日“空壳村”迈向“产业村”。
抓资源整合
经济区抓村集体经济发展坚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
结合经济区15个村整村征拆回迁安置后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实际,健全自治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并围绕农村“五治”、生活垃圾分类、文明婚丧等,健全村规民约、积分管理与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挂钩的机制。同时,推动经济区综合经济职能部门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重点村“一对一”结对,持续加强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帮助协调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困难、问题,推动“一宣六帮”落到实处。
为推动人、财、物向村下沉,全面推动经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村开展“双报到”工作,落实“开展一次组织生活”“认领一个服务岗位”“结成一个联系对子”“办理一批民生实事”4项任务。今年以来,各部门(单位)与村联合开展“主题党日”16次,进村组、小区宣传垃圾分类、农村“五治”2300余人次。
经济区围绕找准“一条路子”,不断深化党建引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模式,上半年,小碧乡1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2330.8万元,经营性收入超20万元的村14个,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以上11个,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真正跑出了“加速度”。
通讯员洪荣培 郑兴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红梅
编辑 李坚
二审 孙蕙
三审 张齐
标签: